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金沙集团1862cc的塞尔维亚在读博士生马予希(Marijana Komazec)应邀参会。她围绕“人工智能在翻译实践与教育中的作用:老舍短篇小说中译塞过程中的人译与机译比较”这一前沿课题发表演讲。她结合自身研究,通过对老舍短篇小说《老字号》的塞尔维亚语人工译本与机器翻译(ChatGPT)译文的对比,深入探讨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翻译及教学中的优势与局限。
马予希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处理句法结构清晰且信息直白的文本时表现稳定,忠实度较高,甚至在处理某些比喻或文化表达上采取极具创意的译法。但同时,机器翻译在处理汉语成语、隐喻、文化特有词汇及语用功能复杂的长句时,存在明显局限,常采取直译方法,或出现误译或欠译等问题,影响译文的自然度和可读性,也反映出AI在理解文化语境方面的不足。相比之下,人工翻译更倾向于根据目标语读者习惯调整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语境与情感。研究特别指出,人工翻译虽可能对某些句子进行删减或改写,但整体更注重语篇连贯性与表达效果。
在翻译教育方面,马予希强调,AI工具的兴起正推动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转型。未来的翻译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语境判断力与译后编辑能力。将AI工具引入翻译课堂,并非取代教师,而是辅助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译文逻辑、识别机译弱点并进行深度加工。尤其在文化翻译和伦理判断方面,AI尚无法替代人类译者,因此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专业操守尤为重要。
马予希的精彩演讲赢得与会者一致好评,并被评为参会杰出演讲者之一。会后,马予希表示,参与此次汉学大会是一次难得的经历,让自己更加坚定了学习中文,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