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集团1862cc(中国有限公司)-Weixin百科

招生就业

毕业生专访——刘东波 从同传箱到地球村,无畏前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20

                                                       

刘东波

专业:英语口译(法英汉复语口译方向)

荣誉:

  • 2024年度北京市三好学生;

  • 2021-2022、2023-2024学年校硕士研究生特等学业奖学金;

  • 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 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

去向:某部委国际合作司

学生工作经历:金沙集团1862cc学生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

座右铭: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




毕业生专访

Q

学姐能否分享一下校外口译实践方面的相关经验呢?比如这些机会是如何争取到的?遇到过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

A

其实在高翻口译实践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我的口译实践主要可以分为几类:一是通过学院遴选或推荐,为国家主场外事外交活动提供口译服务,如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二是通过老师、同学、朋友的推荐,为各级别活动、讲座提供口译服务,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卫生研讨会、清华大学“健康传播”公共卫生课程、外籍人才昌平创业训练营等;此外,我也多次为援外研修班、北外国际处外事接待进行相关交传工作。

我认为,实践的第一步是对自身能力建立信心,而扎实的口译训练正是这一基础。因此,在校期间,我始终高度重视专业技能的打磨。同时,要善于利用学院提供的各类资源,日常生活中遇到合适的机会也勇于尝试、全力准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从学生译员的角度来看,实践不仅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是观察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通过译前准备,我能深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拓宽知识广度和视野。以我个人而言,正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前辈,也逐步明确了未来希望投身公共卫生领域的职业方向。

若说实践中的挑战,我认为每一次会议本身就是一次挑战。译前准备阶段需要拿出十二分的专注,会中保持高度集中,会后则及时总结反思、优化提升。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精进,其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同时,我也逐渐意识到,要“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在高度重视每一次任务的同时,也要调整心态,避免过度内耗。口译本身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不必苛求“万无一失”,重要的是持续进步、不断成长。

Q

可以和我们聊聊您在求职或考公等方面的考量以及经历了哪些阶段吗?

A

高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不仅可以发挥专业所长,也能尝试多种类型、不同方向的工作,从中发掘自身兴趣。在过去三年中,我有幸获得了几段高质量的实习经历,包括在故宫博物院、西门子公司等单位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我切身体验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不同工作环境,也逐渐意识到二者各有特点。相较而言,我对这两类路径都保持开放态度,但在求职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面对体制外岗位,我更看重岗位的发展潜力、城市环境等因素;而考虑体制内的岗位时,我则更加关注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以及我对相关领域的认可与兴趣。

因此,在秋招初期,我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职业方向,只是排除了一些自己明确不倾向的行业。我想借此机会也鼓励学弟学妹们:如果一开始还不太明确目标,不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尝试。真正的方向往往是在投递、面试、比较 offer 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的。与此同时,也要避免对“理想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每个岗位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核心关注点,懂得权衡与取舍。

对我而言,我希望未来能够将语言能力与某一具体行业深度结合,因此在秋招阶段我并未局限于翻译类岗位。最终,我顺利拿到银行、医疗设备外企等多个offer,这一过程中,过去的实习与实践经历也为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至于体制内的路径,我常自嘲是“非典型考公选手”。去年十月国考职位发布时,发现卫健委正好开放了语言类岗位。与几位前辈交流后,我感到这与我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志向高度契合,便在有兜底offer的基础上,结合此前简单学习行测的经验,全力投入备考。整个准备过程,我能够心无旁骛、沉浸式学习,心态也相对轻松坚定。

对于有志于参加国考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不要拘泥于传统路径或“热门岗位”,考公的方向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元,有时打开思路,也许就能找到那个真正将兴趣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岗位,备考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同时,也要及时调整心态,摒弃“想当然的悲观”,主动出击、积极迎战,或许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Q

那有什么考公和求职方面的准备经验分享吗?

A

我主要经历了秋招和国考两个阶段。

在秋招中,我投递的岗位大多与口译或语言相关,因此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一般在笔面试前,我会提前查阅企业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和最新动态,尤其关注近期的相关资讯,进行双语积累。同时,我也会尽可能了解岗位的考试形式、考查内容和难度,做到心中有数。我的一个小心得是:可以提前思考自己与岗位、企业或行业之间的关联,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这对面试时的表达会有很大帮助。此外,我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把面试当作一次真诚的双向交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备考国考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抓住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作为应届毕业生,本身时间就相对紧张,还需要兼顾实习、学业和毕业事务,因此聚焦重点、合理安排尤为关键。我在选岗时优先考虑了既感兴趣、又对专业有要求的岗位,这让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始终充满动力。在准备笔试阶段,我首先对网上可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初步梳理,搜集经验贴,总结方法,识别自身薄弱环节,明确主要矛盾,再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这是一条漫长的路,过程中难免情绪起伏,但我始终坚信:只要目标坚定、方向明确,就一定能跨越波折,到达理想的彼岸。

Q

在校期间是否参加了学生工作?这些经历对您有怎样的帮助?

A

作为学生第二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在书记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三年来我的沟通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也非常享受这些经历。学生工作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更让我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工作偏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学生工作就像是我前行的“另一条腿”,给予我多元的视角和持续前进的动力。

因此,我也非常鼓励学弟学妹们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学生工作。这是一个发掘潜力、积累经验、认识自我的宝贵平台。

Q

学姐在论文写作方面有什么学习方法或经验可以分享吗?作为口译专业的学生,您一般是如何锻炼口译能力的?

A

在写论文之前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多留心积累些素材,增加自己的选题方向;进入论文周期后可以提早规划整体论文进程,主动和导师保持联系,多问导师,多和同学同伴沟通交流。也可以看看论文库里和自己方向比较契合的学长学姐,向他们咨询下经验。

关于口译练习,老师们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多听多练,多进箱子、多做视译。我从研二开始加入了学院的口译俱乐部,有空就会和大家一起练习。俱乐部的同学总是能给我很大启发,学院里也有很多抱着电脑坚持每天练口译的同学,他们对待口译的耐心、执着、热忱和激情也总让我备受鼓舞。

Q

最后学姐有想对自己以及现在的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吗?

A

前不久看到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Act like your younger self is watching.” 毕业,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过程,注定伴随着迷茫与不确定。我们无法保证每一步都走得完美无误,但很多时候,只要知道自己正朝着心之所向前进,其实就已经足够了。这个“方向”,有时是清晰具体的目标,有时只是“对当下的自己感到满意”。老师说,“要学会享受低头走路的过程,也许未来某天一抬头,发现大家殊途同归,都到了”,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高翻给了我们看世界的工具,穿过同传箱,我们幸运地和地球村有了更多交集。不管此刻我们脚下的路通向哪里,所有向着热爱的跋涉,终将在某个维度重逢。

                                             采访人: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