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集团1862cc(中国有限公司)-Weixin百科

招生就业

毕业生专访—Crystal莫晓莹:在清澈与坚定中成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30


她是北外高翻2024MTI优秀毕业生;

是北京市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获得者;

是曾在长隆园区、广交会一线服务的志愿者;

是剪辑vlog、组织活动、传递温度的“全能选手”;

英文名Crystal的她像一块水晶,清澈透明,也折射出多面光芒。

竞赛经历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组北京市决赛金奖

全国口译大赛全国决赛二等奖

科研项目

东北亚文化旅游学国际论坛最优秀奖(HighestStanding Award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沙集团1862cc“国家翻译能力指数”项目志愿者

技能证书

专四专八优秀

CATTI二级

荣誉奖励

2023-2024学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1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

2022年度“珠海好青年”担当奉献类提名奖

第十六届“北外青年五四奖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2024学年优秀共青团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2024学年三好学生

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

中山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

 

实习经历

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猫猫的奇幻漂流》(Flow译制人员

2024年“汉语桥”ESCP欧洲商务孔子学院北外夏令营 项目助教

北京外国语大学口译与跨文化传媒工作室 口译老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 英语翻译

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 援外课程翻译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 英语翻译

2024年中非民间论坛 英语翻译

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 英语翻译

22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雄安新区分会场 陪同翻译、会议同传

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合作论坛 英语翻译

广州长隆集团 英语翻译

133届广交会 展会翻译

 

乡村振兴经历

2024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四川荣县实践支队 宣传负责人

2021中山大学外籍专家赴云南凤庆考察团 学生助理

2021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青春建功,躬行振兴,助力红塘”三下乡 三下乡队长

“翻越人海,爱译远航”远程英语支教项目 项目创始人

 

从热爱出发,坚定翻译方向

在明确翻译方向之前,莫晓莹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翻译训练。她本科就读于英语专业,除语言课程外还选修了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跨学科课程。起初,她曾考虑过转向商科,但在学习金融学时感到挑战较大,也意识到自己更擅长的是语言与表达。

大二下学期的一场校内口译比赛成为了她选择口译的契机。尽管当时尚未正式接触过口译课程,她仍然主动报名参赛。“比赛那天,我刚刚记下的中文笔记,一转头却全看不懂了。只能凭着记忆硬着头皮翻译。”那场表现并不算完美的初赛,反而让她对口译产生了浓厚兴趣。“我没有觉得沮丧,反而觉得特别有意思。哪怕再难,我都想克服。”

从那之后,她逐渐坚定了走英语口译方向的决心,并在后续课程中发现自己不仅喜欢,也相对擅长。尽管一路走来遇到了重重挑战,她依旧愿意怀着热爱去克服重重险阻、不断攀登。回顾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路径,她认为,从英语专业到翻译专业是思维和能力的一次提升:前者更多是输入和理解,后者则要求输出与转化,“你不仅要理解两种语言,更要懂得在两种思维间搭桥。”

 

 

实践中的历练与成长

莫晓莹参与了多次高级别外事翻译工作,包括为中非合作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提供口译翻译服务等。通过不断实战,她也发现自己的优势不在语言的绝对精准,而在于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应对的经验积累。在她看来,翻译的意义不仅在于语言的准确传达,更在于文化间、情感间的真实沟通。

在一次中非商务洽谈中,她负责为非洲某国总统夫人担任口译。刚开始,对方眼神中的距离感让人感到紧张。但在持续的微笑、稳定的表达和专业的准备下,她逐渐拉近了距离。“我能感受到他们后来看着我讲话,并主动分享了习近平主席在论坛上的发言。”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一个翻译的表达,是可以影响对方的感受和态度的。” 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是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翻译软件。

另一次是在一场产业投资推介会中,她注意到宴会厅屏风后藏着未布置的桌签。等到外宾发现座位标签缺失而现场一度混乱时,她第一时间找到备用桌签,解决了突发状况。“翻译的职责有时候不止是语言转换,还包括观察细节、协调沟通。”她总结道,现场的灵活性和责任感,同样是评判一名译者的重要维度。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场合。她曾在国际人才大会上担任中德晚宴口译,“席间频繁提到德国城市、美食和企业名,我也只能凭临场经验快速反应。”她把这类“随机应变”的能力归因于平日阅读与积累,“越是临场发挥,越考验知识储备。”

好的翻译,是有温度、有灵活度、有观察力的沟通者。“真正做口译时,发现并不是把字一个个翻出来就可以的。”她说:“翻译需要理解场合、尊重语气、兼顾听感、迅速反应,甚至有时要判断何时可以‘不翻’。很多课上学到的技巧,直到实践中才真正‘通’了。” 这些经验也为她日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她逐渐意识到,翻译不止是工作技能,更是一种专业精神、一份社会责任。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评价体系”

莫晓莹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金奖、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她的心得体会是:“很多时候,我是在水到渠成地坚持一件有意义的事,后来才发现它符合奖项标准。”回顾这些经历时,她更在意的是“思维训练”的价值。“准备过程帮我把过往经历梳理了一遍,也思考了未来走向。”

她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定义自己。“在实战中我意识到,我或许不是语言最精确的那个人,但我能很好地协作、适应和协调。”她很早明确了公共服务这一职业方向,在课堂学习之余积极积累经验、参与各类赛事活动,为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她原本计划参与海外交流项目,但因个人原因错过机会。“我不遗憾,因为国内也能练就国际视野。”她曾在多场外事口译场合中直面外宾沟通、谈判协作,这些都给予她实战锤炼。“我想把专业和国家需要、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她常常鼓励学弟学妹去跳出“课程-成绩-升学”这条线,通过不断探索和比较,形成属于自己的职业画像。“打破信息差,找到自己的评价体系,明白你到底想成为谁、去往什么样的方向、解决什么问题。”

云支教:从自问“我能做什么”,到“我能为谁做”

在口译专业上的专注和扎实之外,莫晓莹同样在实践、公益、传播等方面不断拓展专业的边界。2021年,受疫情影响,志愿者队原有的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全部暂停。彼时身为志愿服务部部长的莫晓莹并不愿“等疫情过去”,而是主动思考“我们还能为谁做点什么”。一次偶然机会,她得知中大对口支援的云南凤庆县存在小学英语断层问题。“当时我们了解到,那里的很多小学并不开设英语课,甚至没老师能教。”

她立即带领团队前往当地开展三下乡调研,包括产业走访、家庭访谈以及为小学生开设英语夏令营。“那些小朋友虽然条件有限,但学习能力和愿望非常强。”她提到,一位孩子说想成为卡车司机,把中国的货物运到世界各地;还有孩子说想当兵守护边疆。这些话让她深受感动。

“我们不能像医生那样救死扶伤,也不能建桥修路,那我们能做什么?”她带着这样的思考启动了“英语云支教”项目,招募志愿者,每周线上为孩子们授课、批改作业、写评语。“教育不是寒暑假的短期点缀,而是需要持续的陪伴。”

项目推出后,凤庆县多个小学自发申请加入,令她十分惊喜。团队也迅速扩招志愿者,保证教学覆盖。该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云支教团队”,她本人也获得广东省“三下乡”优秀个人、珠海“好青年”提名奖等荣誉。而对莫晓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她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转变。她的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成绩、升学,而是开始思考社会真正的需要。“我曾经也很疑惑,英语专业到底能为社会做什么?但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教育可以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工程,而是让一个孩子每周有一节英语课、每次作业有一句回应。

 

“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读懂中国故事。”

这是她对“语言”与“责任”的回答。

她认为,语言的作用不是堆砌词句,而是传递理解。在2024“读懂中国”大赛中,她以此为题采访了北外校友、现任驻外大使陈明明。对方最初也是一名翻译,从语言走进国际舞台,成为独当一面的驻外大使,这一轨迹令她深受鼓舞。

她引用黄友义教授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现实、贴近国外需求、贴近外国人思维。“只有真正了解对方的语言习惯、接受逻辑,才能让我们的故事被听见。”翻译不仅是双语表达,更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与策略。她时常设想,“如果外国友人问我一个中国的问题,我答不上来怎么办?”这促使着她不断去阅读政策、走访乡村、关注社会。在学好外语的同时,学好翻译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去学习我们的精神内核、我们的文化根基。“语言学习反过来也推动我成为更合格的中国讲述者。”

 

 

多彩人生:不被定义,自成光芒

“我是个记性不太好的人。”这是Crystal做自媒体的起点。她在小红书上记录学习、翻译、晚霞、旅行,也记录支教孩子写下的愿望、小城的烟火和自己日常的思考。她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瞬间太美好了,不想忘,也不想只有我看到。”

她不是全职博主,没有流量焦虑,也不刷热搜。“我分享的内容比较佛系,都是自我保存和情绪修复。”但就是这些“没有套路”的真实记录,反而打动了许多正在为目标努力的人。她记得自己刚来北外时发的第一条内容是:“壁纸上的北外,终于在眼前。”而后来,有人也在她的评论区留言:“学姐我终于考上北外啦!”这些双向奔赴的温暖,是她坚持记录的理由。

她也用行动证明:保持浪漫不影响专业追求。从主持队、排球队、辩论队,到团委副书记、支教项目负责人,莫晓莹的大学生活密度极高。她说:“我喜欢挑战自己,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大一时,她同时参加了四个社团,只因想试试自己能否在高强度工作中保持绩点。她确实做到了: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并逐步在团学组织中脱颖而出。大三时,在保研压力下,她依然选择留任,只因有项目需要她留下。“人总要扛起自己创造的责任。”

她秉持的原则是:永不设限,不对结果强求,但过程必须认真。“我参与每件事都是为了挑战自己,而不是为了某个奖项。”她习惯根据目标匹配平台,并在不同阶段调整重点。“每一次经历,都是我探索热爱与能力边界的一次过程。” 她喜欢拍照、旅游、运动、剪辑vlog,“我的治愈方式很简单,看看晚霞、吃点好吃的、和朋友一起笑。”她相信适度的放松和感知生活,反而能帮助人在高强度学习与工作中保持良好状态。

“不要吝啬给自己的修复和呵护,”她说。“那些看起来浪费时间的、琐碎的小事,可能会在未来成为我们坚持走下去的燃料。”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里的这句话,莫晓莹希望大家都能够勇敢的成为理想道路上的追梦人。她希望学弟学妹们勇敢去试、去挑战,在追梦的路上脚踏实地,也不吝于仰望星空。希望大家能够得偿所愿,都能因为热爱翻译而汇聚高翻堂,将来一起用高翻人的名片,去见更大的世界。对一年多前刚入高翻的自己,她想说的是:“再勇敢一点,不要害怕,不要设限,未来比你想象得更精彩。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你早已走了那么远。”

                                                                                                                                  采访:颜诗怡